0-3岁宝宝秩序敏感期,家长应对7大法宝!

门铃响了必须他去开门,如果别人开了,他必须让客人出去,然后重新进行开门这个过程;

裤子必须先穿左腿,再穿右腿;

家里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吃饭;

类似的例子特别多,

总结下来就是在顺序、空间、

归属上必须严格

按照一定的秩序执行,

否则就大哭大闹。

宝宝的这种“较真”,

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表示他们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家长应对宝宝秩序敏感期的七大法宝:

一、给宝宝相对稳定的教养环境

很多妈妈在产假结束、重返职场后,往往将宝宝放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殊不知,这是非常伤害宝宝秩序感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宝宝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宝宝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为了保护宝宝的秩序感起见,宝宝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二、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

宝宝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他入园以后,老师们对他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生活作息非常良好。家长也应该跟园所常规习惯一致,帮助宝宝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为宝宝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三、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宝宝感到舒适,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注意及时归位。尤其是宝宝的东西,更要注意摆放有序,不要随便变换它们的位置。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往往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让宝宝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四、尊重宝宝的物权敏感

宝宝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感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尊重这种敏感,尽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更不能压制宝宝对区分所有权的主张,否则,宝宝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很混乱的。这对于宝宝发展自己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一件好事,一则容易使他们养成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二则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五、理解宝宝对秩序的要求

当宝宝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宝宝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宝宝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宝宝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的理解和耐心,往往会让宝宝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六、增强宝宝的灵活性

多带宝宝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宝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宝宝独立意识的增强,宝宝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七、好好利用秩序敏感期

如果宝宝哪天突然坚定地认为晚上睡前必须刷牙,吃饭的时候一定不能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想想是不是就暗爽到内伤。在宝宝处于秩序敏感期的时候,把这些好的行为传递给他,继而形成习惯,绝对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