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课 | 0-3岁宝宝春季常见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第六条很及时)
春天既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微生物、病毒、细菌活跃时期。手足口病这种婴幼儿常见疾病又出现在妈妈们的讨论中了。在手足口高发期到来之前,妈妈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呢?真爱幼幼教育集团特邀请河南省儿童医院资深医师林法涛医生进行社群直播。
本次【大咖课】有16个社群参与听讲,其中包含10个家长群,人数达4000人,真爱幼幼全国的老师和家长们听完分享,大家反响甚好,同时,也都对幼儿春季传染疾病,尤其是手足口病预防与应对有了深入的认识,现在,YOYO老师整理出来,扩散给更多妈妈知道!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宝宝多发,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常见于4~9月份。春季更是其多发季节。
二、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的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内溃疡、粘膜疹。部分患儿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有的患儿还出现口腔溃疡。皮疹不痒,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口腔溃疡通常出现在舌头和内脸颊的口粘膜。有的患儿不出现发热,只出现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三、手足口病传播方式有哪些?
手足口病感染方式多样,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经水和食物传播等。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四、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1.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家长可以帮助宝宝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对3岁以下的宝宝,家长应做好看护工作,不要让宝宝在地上摸爬玩耍,不要用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宝宝,同时也应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3.家长应尽量少带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4.要加强宝宝的营养,注意让宝宝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5.注意观察宝宝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宝宝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医。如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应积极配合。把患病宝宝的情况及早告诉老师,宝宝未彻底治好前,不要急着到入园,防止传给别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