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有一类创新,叫往回走,从托儿所到托育!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近日在2018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上说:

世界上有很多创新,不是往前,不是走向从来没人去过的陌生地带,而恰恰是往回走。

比如,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推出冰淇淋月饼在当年是一个创新,但是这个创新的原点是月饼。仿照天上的月亮做个小吃,在1000多年的唐朝、开始过中秋节的时候就定下来了。

一、幼儿托育成为中国家庭的刚需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宝宝。老人退休年龄的延迟,隔代教育观念的差异、保姆带孩带来的安全隐忧等,让很多父母主动选择将孩子送往托管机构,幼儿托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刚需。

2018年4月27日,上海开先河正式出台了托育相关政策即《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探索通过构建长效机制,着力缓解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随后,南京和四川等地相继出台托育细则,使0-3岁孩子的托育具有可操作化的政策指导。

未来,教育和看护能够兼得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托育机构将会越来越多,专业养育并教育3岁以下孩子将成为发展趋势。

二、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服务创新 

新时代,新生态!0-3岁孩子的托育问题,乍看是目前二胎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和年轻父母高职场化的衍生物,它并不是陌生地带,而是回到传统,解决“幼有所育”的难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服务在中国城市中非常普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办了托儿所,员工在上班时可以把小孩放到其中托管。

企业内部设立的托儿所,距离女性的工作场合都很近,绝大多数同在一个院内。中午休息的时候,女性职工可以去托儿所短时间照看孩子,非常方便。

为什么托育行业没有发展壮大,对婴幼儿的照料最终又回归到了原点了呢?

90年代托育消退真相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广泛开展市场化改革,提出“全面剥离国有单位的社会责任”,托儿所和企业相互分离,福利性的托儿服务体系被全面废止,出于成本考虑,大量单位办的托儿所在改制中被裁减,对婴幼儿的照料责任交给市场

另外,与如今开放二胎政策相对的,是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人口数量锐减

托管需求的降低,使得托育机构不再成为必需品。

传统早期教育蓬勃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继托育机构消退后,传统早期教育应运而生。

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进入婚育期,这些“独生子女父母”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让他们更加重视婴幼儿的培养和教育,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正规、科学、专业的早期教育机构来指导。

但是,各大早教品牌都在极力打“环境+课程”之仗,0-3岁孩子的托管需求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同时,早教中心周一到周五的课程多有老人和保姆陪同上课,孩子对于早教课程的吸收率大打折扣。周末,年轻父母陪伴孩子上课,一节早教课50分钟,从准备去上课,到课程结束驱车回到家里,中间消耗4个小时的时间,而这些高知父母所看重的行为背后的时间成本大大流失。

三、真爱幼幼首创“透明托管+双语早教”模式

步入后温饱时代,中国双薪家庭达到74%,家庭结构由原来的421模式,变为现在的422、423等不同的模式,因此,新一代父母养育孩子的时间成本非常高昂。同时,他们也不再满足于祖辈和保姆等传统育儿模式。

新时代、新育儿理念催生了托育需求,每年近6000万0-3岁宝宝的托育需求激发了托育行业的兴起和托育业态的爆发式增长。全国托育品牌、区域托育品牌以及单店百花齐放,幼儿园幼托一体化加剧,更多传统早教中心开始延伸托育业务,托育业态继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托儿所再次成为一种趋势。

真爱幼幼创始人海纳老师和郭爱老师由对自己女儿最本真的母爱出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回到中国六十七年代的托儿所原点,结合新一代父母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的需要,首创“透明托管+双语早教”模式,既实现了安全放心,又接轨世界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依托全国400多家园所实现“宝宝开心长,妈妈放心忙”的品牌价值主张。

温馨的环境,先进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元化的集体环境,是越来越多家长选择真爱幼幼全日制早教的重要理由。

且每个班的孩子数量为10-15人,1:3:5的师资配比,周一至周五专业精细的透明化托管服务,不占用家长时间,甚至是给家长生产时间,让他们专注职场,又能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早期教育,持续性的课程输出,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灵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