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提问的宝宝更聪明?
很多家长都说宝宝到2岁左右的时候,
小脑袋瓜里的问题越来越多:
电视上的那个人为什么皮肤那么黑?
天上的星星为什么发亮?
小鸟为什么会飞?
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
在宝宝这种密集提问攻势下,能把爸爸妈妈问到怀疑人生……
整天问这个问那个,虽然知道宝宝爱提问是好事儿,应该好好鼓励好好回答,但是有时候是真没精力,要是每个问题都详细解答,我得变成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机器!
其实,爸爸妈妈不用太烦恼,应对宝宝的“Why Why Why”,未必都要把自己练成机器人。
二宝宝爱提问可能是“假求知欲”
为了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3岁以下的宝宝确实爱问为什么。比如:
蚂蚁要把米搬到什么地方去呢
树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蛇可以在水里游,还可以在地上爬?
......
但生活中还有一些宝宝的提问可能是“假求知欲”,我们可以从常见的三种提问目的去理解:
1寻求关注的信号
有一天我在辅导上小学的大宝写作业,小宝冷不防地问:
妈妈,你为什么要我吃胡萝卜?
我没扭头,继续辅导大宝:
因为胡萝卜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对胳膊有好处,还是对脚有好处?
对眼睛有好处,可以明目。
那对胳膊和脚没有好处吗?
......
终于,我扭过头,发现小宝呆呆地看着我,面前放着一本绘本,绘本页面上正是胡萝卜,从她的眼神, 我立刻明白了,我对大宝关注太多,忽略到了小宝的情绪。于是,走过去,抱抱她,亲亲她的额头,她的小脸顿时漾起一朵花。
当宝宝明显只是想引起关注时,停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地倾听他,有时候他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被重视。
2抗拒规则的试探
我为什么要上幼幼园?
这是很多宝宝入园时可能会问的。有的家长会跟宝宝憧憬上托育园所的好处,可是,宝宝还是不停追问,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分离焦虑。
这也是一种“假求知欲”的提问,宝宝并不是想知道“为什么要上托育园”,而是想问“可不可以不上托育园”。面对宝宝这样的提问,比起苦口婆心讲述上托育园的好处,不如给宝宝个拥抱,告诉他妈妈有多爱他,妈妈下班会来接他,给足宝宝安全感,让他可以放心待在没有妈妈的环境里。
3表达情绪的方式
最近疫情影响,父母复工,孩子宅家,小宝会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
我一开始总是耐心地告诉她妈妈上班的意义,但她总是吧嗒吧嗒掉眼泪,我明白她是舍不得离开妈妈。
于是我告诉她:
姐姐在家上网课,你上午可以给妈妈画幅画,下午可以给爸爸做个折纸。姐姐的网课结束没多久,妈妈就回来了。
通过给孩子安排具体的事情,和具体的返家时间,孩子的焦虑情绪就会缓解很多。
三善用“自我生成”,引导宝宝找答案
除去以上三种“假求知欲”的提问,如果宝宝问问题,是真的为了获取知识。爸爸妈妈也不用“百度百科”似的讲解,其实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自我生成找答案。
“自我生成”这种说法其实是出自一项研究人们记忆词语组合的著名实验(Slamecka & Graf,1978)。
这个实验发现,如果你想让孩子记住“冷漠”的同义词是“冷淡”,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给他看“冷淡”这个词,而是把“漠”字蒙住只留“冷”字,让孩子自己想想。
只要孩子能自己把“冷__”补充完整,他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要深刻得多。也就是说,利用一部分线索作为提示,让孩子在生成记忆过程中得出答案,可以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比如,宝宝会问妈妈“为什么树叶会变黄”
妈妈:宝贝,每片叶子上都有几个好朋友,有小绿、小黄、小红,还有其他一些好朋友。春天时,树叶是什么颜色呢?
宝宝:绿色
妈妈:对啊!小绿总是第一个跑出来的,到了秋天,你猜猜,该哪个好朋友出来啦?
宝宝:小黄
……
面对宝宝的“为什么”,可以不断反问、启发宝宝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获得答案。也许一个“为什么”解决了,还会生出许多新的“为什么”,但是,这些“为什么”会慢慢织成一张完整的知识网,而这个“织网”的过程,就是我们和宝宝一起学习、探索的愉悦的求知之旅。
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下的宝宝很多时候的提问并不是真的想得到科学答案,他们更多地是想知道跟自己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必执着于给宝宝多全面的知识点,比起告诉他们“吃饭对身体机能的各项作用”,不如让他们明白“吃饭是为了自己肚子不饿。”
其实关于如何回答宝宝的“提问”,有很多可讨论的东西。回答好宝宝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锻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