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孩子生长激素分泌最为旺盛的季节。世卫组织调查显示:3-6月是孩子身高增长最快的月份,约是秋季的2-2.5倍。
为了让矮个娃“长高个”,家长们可谓操碎了心。补钙、补营养液,甚至考虑是不是要打生长激素…… 一顿操作猛如虎,但是,娃的身高还真可能是被家长的错误操作耽误了!
01误区:一说身高先补钙
补得多,可不吸收有什么用呢?
要知道,补钙过量不但会造成孩子便秘,还会引起骨骼和外器官钙化。更何况,孩子日常饮食正常、均衡,就无需额外补钙!真正需要补的,是维生素D,其作用是促进身体对钙质的吸收。
1岁以内的孩子,每天共摄入400IU(10μg)即可;
1岁以上的宝宝,每天共需摄入600IU(15μg);
对于配方粉喂养或者混合喂养的孩子来说,就要除掉每天能从配方粉中获得的维生素D的量,不足400IU(或不足600IU)的部分再进行额外补充。
为什么说春天是“长高季”呢?因为这是四季中最适合晒太阳的季节!
人体的皮肤通过晒太阳就可以合成一定量的维生素D。 所以,春天多让孩子晒太阳,就好像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样,是非常有助于孩子增高的。
但是,由于合成的量非常有限,所以每天还要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剂!
有父母觉得隔着玻璃给孩子晒晒太阳,就不用补充维生素D了,这种做法却是误区!
隔着玻璃能补充维生素D吗?
答:没用。
紫外线中,能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是UVB,它会被玻璃隔绝掉,反而能让人变黑的UVA能穿透玻璃。
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除了晒黑没有什么用。
02误区:要求孩子做个“乖”宝宝
家长都希望自己忙碌时,孩子也能“不遗余力”专注一件事,互不打扰两相安。有时,为了有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家长会安排宝宝看动画片,刺激的声光电吸引孩子在板凳上稳如磐石好几个小时。然而,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却是有害的。
孩子要长高,离不来合理的运动时间。
1~3 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证 1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等 3 岁后就要保证每天至少 2 小时。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简单的拉伸运动、抛接球等,都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骨骼和韧带,有助长高。
爹矬矬一个,娘矮矮一窝?
答:胡说。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所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父母对于下一代的身高遗传度分别是0.89和0.87。
其实,孩子的身高并不是父母某一方可以完全决定的,通常会受父母双方的基因影响。
除了遗传因素,孩子的身高,还受到营养、睡眠、运动、心理、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03误区:熬夜就熬夜,看谁熬过谁
抖音上不少家长晒出夜半三更,孩子困得迷迷糊糊,爸爸or妈妈戳醒孩子,并配文“不是不睡觉吗?起来嗨啊,看谁熬过谁”。
当然了,这仅仅是家长们搞怪的玩闹而已,但讲真,睡眠对孩子的身高非常重要!
俗话说“睡得好才能长得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孩子长期缺乏优质的夜间睡眠,就会影响到生长激素的分泌。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孩子生长激素正常分泌的前提,睡够了,孩子才能长得好。
一般来说,0-3个月的孩子,每天的推荐睡眠时间为13-18小时;
4-11个月,每天的推荐睡眠时间为12-16小时 ;
1-2岁,每天的推荐睡眠时间为11-14小时;
3-5岁,每天的推荐睡眠时间为10-13小时。
想要孩子的身高“窜一下”,其实很简单,就3点:睡眠、运动、吃好!
除了以上三点,家长们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有一颗健康积极的心灵,配合良好的生活方式,孩子一定能够茁壮成长,身高不用愁!